發表文章

《跨海5.4公里- 撐起金門大橋的背後故事》劇照

圖片
 

《跨海5.4公里》電視版播出訊息(2023年)

圖片
  6/25 第一集【選舉浮橋】 7/02 第二集【人神共助】 7/09 第三集【為錢奔走】 7/16 第四集【花岡精神】 民視新聞台6/25起每週日下午3:00-3:30

金門大橋建置過程的『鋼箱圍堰』

圖片
金門大橋挑戰了臺灣橋梁工程界的四個第一:水中花崗岩的基樁、水中的鋼箱圍堰、深水區的跨海大橋、以及場鑄懸臂工法+斜張鋼纜脊背式橋梁。 花岡岩上面的基樁在臺灣不但沒有人做過,海裡面基礎的「鋼箱圍堰」,採用鋼箱這個設計,也是國內第一次,沒有人提供相關經驗,要做很多計算,所以施工團隊要去試,大部分是邊做邊透過經驗的回饋一步步去完成。其中要克服最難的就是水,一個箱體,以最大的23*29米來說,體積大、浮力大,然後深槽區的浪衝擊力相對大。中間還有20幾根套管,要放下去到定位,還要封水,這是最困難的,關鍵在於它的變形、水的部分、還有排浪效應。 營造產業向來是工業中的領頭羊,包括國防、交通、農工、水利和民生建設等,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極其重要。細數臺灣當年十大建設,1974年動工僅花6年時間,便完成6項交通運輸建設:中山高速公路、鐵路電氣化、北迴鐵路、中正國際機場、台中港、蘇澳港等等。這些建設當時很有效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,所帶來的效益影響民生之大,包括帶動經濟成長、增加就業機會、改善工業結構、取得廉價能源,讓臺灣成為亞州四小龍之第一。 但這20多年來,臺灣營造業的生產力沒有明顯的成長,一些正派廠商在沒有生存空間情況下,不是縮兵裁員,就是逐漸淡出工程市場,大部分苦撐認份的老闆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人力,常常在無奈之下被迫流離失所。 拍攝這支紀錄片,是期望引起所有營造業中小企業的共鳴,從政府訂定的制度面檢討做起,將業界環境殺傷力降低,以求社會安定。